2023-06-11 11:05:03 0
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和龍市光東村拍攝的已經(jīng)成熟的水稻。新華社
本報記者|郭丁源
從龍江之濱到洞庭湖畔,從齊魯大地到天府之國,大江南北,處處一派豐收景象。國家統(tǒng)計局近日公布的全國糧食生產數(shù)據(jù)顯示,二零二一年全國糧食總產量13657億斤,比上年增加267億斤,增長2.0%,全年糧食產量再創(chuàng)新高,連續(xù)7年保持在1.3萬億斤以上。糧食作為農業(yè)的“壓艙石”,連續(xù)7年保持在1.3萬億斤以上,其意義重大。
中國是一個人口大國,同時也是一個農業(yè)大國,糧食問題一直備受世界的關注。為糧食增產作出杰出貢獻的人,則是真正為這個世界擔當?shù)娜?,這個世界會永遠記住他。二零二一年5月22日13時07分,“雜交水稻之父”、中國工程院院士、“共和國勛章”獲得者袁隆平因病醫(yī)治無效在長沙去世,享年91歲。袁隆平是世界上第一位將水稻的雜交優(yōu)勢成功地應用于生產的科學家,幾十年來致力于雜交水稻技術的研究、應用與推廣,為我國糧食安全、農業(yè)科學發(fā)展和世界糧食供給作出了巨大貢獻。這位大半輩子都在與水稻打交道的老人,從事雜交水稻研究工作已有57個年頭。他最關心的,就是與水稻和糧食安全相關的事。當中國人都把飯碗端牢的時候,這位老人家安心地走了!
不斷進取的一生
水稻是世界上食用人口最多、歷史最悠久的農作物。至今,它養(yǎng)育著26億人的生命。全世界有122個國家和地區(qū)種植水稻:播種面積約為1.5億公頃。而袁隆平老人的故事就從這里開始。
1960年7月,袁隆平在實習農場的稻田中,發(fā)現(xiàn)了一顆植株高大、谷粒飽滿的水稻。然而當他種下收獲的稻種,新長出的水稻卻高矮不一。
失望之余,袁隆平意識到:“水稻是自花授粉的,不會出現(xiàn)性狀分離,所以這一定是個天然雜交種!”水稻是雌雄同蕊的,如果人工去除雄蕊,授以另一品種的花粉,就能實現(xiàn)雜交,但這種方式難以量產。想要大量生產雜種,更有效的方式是培育一種雄性不育的水稻,和其他品種混種,從而實現(xiàn)雜交。
隨后幾年里,袁隆平就在田間地頭尋找天然的雄性不育水稻,并于1966年將研究成果——《水稻的雄性不孕性》發(fā)表在中科院《科學通報》上。
接下來的數(shù)年,中國雜交水稻研究突飛猛進。
1970年,袁隆平的助手李必湖在海南發(fā)現(xiàn)野生的雄性不育水稻“野敗”;1972年,江西萍鄉(xiāng)農業(yè)局的顏龍安利用“野敗”,成功育出不育系“珍汕97A”及同型保持系;1973年,廣西農學院的張先程在東南亞水稻品種中找到結實率90%以上的強恢復系IR24,標志著秈型雜交水稻“三系”配套成功;1976年,袁隆平育成的三系雜交稻在全國大面積推廣,比常規(guī)稻平均增產20%,為解決中國糧食問題作出了歷史性貢獻;1980年,福建三明農科所的謝華安培育出新一代強恢復系“明恢63”,并通過與“珍汕97A”配套,得到了抗稻瘟病的新一代雜交水稻“汕優(yōu)63”;1986~2001年,“汕優(yōu)63”一直是中國種植面積最大的水稻品種,單年最大種植面積超過1億畝;1997年,袁隆平提出超級雜交稻育種技術路線。
創(chuàng)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,追求是一個科學家的目標。袁隆平在雜交水稻取得巨大成功后,并沒有放慢繼續(xù)攀登的腳步,而是把目標定在了更高的高度。2000年,實現(xiàn)百畝示范田平均畝產700公斤;2004年,800公斤;2011年,900公斤;2014年,1000公斤;2017年,1100公斤。
一稻濟世,萬家糧足。2004年,袁隆平先后被授予世界糧食獎和以色列沃爾夫獎。沃爾夫獎的頒獎詞這樣寫道:“袁隆平教授之所以獲得2004年沃爾夫獎,是因為他在水稻方面的革新成就大大提高了世界糧食的產量。在袁隆平教授的革新之下,世界的水稻產量提高了20%,中國的水稻產量提高了50%。”
多年來,有關雜交水稻的爭議不時出現(xiàn),袁隆平的應對方法永遠只有一條:下田實踐。2019年9月29日,袁隆平獲得共和國勛章。頒獎詞這樣描述袁隆平:他一生致力于雜交水稻技術的研究、應用與推廣,發(fā)明“三系法”秈型雜交水稻,成功研究出“兩系法”雜交水稻,創(chuàng)建了超級雜交稻技術體系,為我國糧食安全、農業(yè)科學發(fā)展和世界糧食供給作出杰出貢獻。進京參加頒授儀式之前,袁隆平先是下田跟超級稻告別。回去后的第一件事,還是下田。
老人的三個夢想
袁隆平曾有三個與水稻相關的夢想:一是水稻畝產超過1000公斤,保障我國糧食安全;二是讓雜交水稻走出國門、走向世界,為解決人類饑荒作出貢獻;三是希望在我國的鹽堿地上種出高產水稻。
二零二一年5月9日,三亞早造水稻測產取得畝產1004.83公斤的成績,這是袁隆平團隊全國雜交水稻雙季畝產3000斤項目首獲豐收。這對實現(xiàn)我國“藏糧于地,藏糧于技”和確保“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”的戰(zhàn)略目標,具有重要意義。
而中國的雜交水稻,早已走出了國門。在袁隆平和一大批中國科研人員的前赴后繼下,亞洲、非洲、“一帶一路”沿線,雜交水稻已在40多個國家成功示范,并在10多個國家大面積推廣。
2020年,由袁隆平“海水稻”團隊和江蘇省農業(yè)技術推廣總站合作試驗種植的耐鹽水稻在江蘇如東栟茶方凌墾區(qū)進行測產,經(jīng)專家團隊對3塊各1畝左右稻田機收實測,“超優(yōu)千號”耐鹽水稻的平均畝產量達到802.9公斤,專家表示,這個產量創(chuàng)下鹽堿地水稻高產新紀錄。
袁老的三個夢想均超額完成。資料顯示,我國的糧食生產,按品種來分主要有谷物、大豆、薯類三種。其中,谷物主要包括稻谷、小麥、玉米三類。這三個谷物分別占全年糧食總產量的31.17%、20.06%、39.91%。作為中國三大傳統(tǒng)主糧之一的玉米,自從2012年超過稻谷晉升第一大糧食作物品種后,產量持續(xù)增加,直接帶動中國糧食總產量連續(xù)豐產。二零二一年,占全國糧食產量近40%、占全國糧食增產量89.1%的玉米,是中國糧食生產當之無愧的主力軍。
糧食安全且豐盛
手中有糧,心中不慌。黨的十八大以來,黨中央高度重視糧食問題,強調“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是一個永恒的課題,任何時候這根弦都不能松”“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,飯碗主要裝中國糧”。
中國農業(yè)科學院農業(yè)資源與農業(yè)區(qū)劃研究所研究員姜文來認為,今年糧食再創(chuàng)新高,表明我國糧食安全有保障,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。同時,也表明我國糧食穩(wěn)產增產長效機制初步建成和完善,符合我國糧食生產實際。這還說明,我國農業(yè)常態(tài)化應對新冠肺炎疫情措施積極有效,積累的經(jīng)驗對我們以后應對類似的公共事件有借鑒意義。
受新冠肺炎疫情和氣候變化等因素影響,全球糧價日趨高企,在創(chuàng)近10年來新高的情況下,我國卻保持糧豐價穩(wěn)。多位受訪專家認為,這主要得益于各級黨委政府對“三農”工作的重視以及多項惠農政策密集出臺所發(fā)揮的作用。
豐年不忘饑苦,富歲當思節(jié)約。袁隆平最看不得人浪費糧食,他曾在一次采訪中說:“我們辛辛苦苦鉆研提高水稻產量,每畝提高5斤或10斤都很難,提高之后,又浪費了。浪費不但可恥更是犯罪……”
在袁隆平看來,糧食安全永遠是頭等大事。因而,在不同時期,在各個場合,他總是不遺余力地呼吁、強調糧食安全的重要性。他曾以一位長期工作在農業(yè)科研第一線的科學工作者名義,向全國人大代表、政協(xié)委員呼吁:要高度重視我國糧食安全問題,并提出了四點建議——一是要堅持自力更生為主的糧食安全戰(zhàn)略。二是充分發(fā)揮科技對糧食安全的保障作用。三是切實保證一定規(guī)模的糧食播種面積。四是切實保護和提高農民的種糧積極性。
2020年,我國的雜交水稻種植面積超過了1300萬公頃,占我國水稻種植面積的50%,產量大概是我國本土水稻總產量的58%。如此大規(guī)模的雜交水稻,除了部分用于上市,更多是用來充當戰(zhàn)略儲備糧。在袁老等人的努力下,如今,我國的主糧自給率達到98%,基本能處在糧食安全保障的平衡點,抗風險能力明顯提高。我國水稻、小麥、雜糧的種子實現(xiàn)自主選育,而且達到國際優(yōu)秀水平。
但在玉米、大豆等品種上,我國雖然有自主選育的種子,但水平和國外還有較大差距,而在西蘭花、胡蘿卜、白羽肉雞等品種上,則完全依賴于進口。
袁老去世后,農業(yè)農村部負責人在表達沉痛哀悼時表示:將傳承袁老精神,持續(xù)推進種業(yè)創(chuàng)新,堅決打贏種業(yè)翻身仗,牢牢把住糧食安全主動權。
近日,國家發(fā)展改革委副主任兼國家統(tǒng)計局局長寧吉喆表示,在穩(wěn)定宏觀經(jīng)濟預期方面要大力補短板,重點抓好糧食安全、能源安全、產業(yè)鏈供應鏈穩(wěn)定工作。在糧食安全方面,實施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,深入推進國家黑土地保護工程,持續(xù)抓好高標準農田建設管理。深入實施種業(yè)振興行動。堅持并落實好稻谷、小麥最低收購價政策,深入推進優(yōu)質糧食工程,健全糧食產購儲加銷協(xié)同保障機制。
袁老曾說,“人就像種子,要做一粒好種子?!?br/>袁老走了。更多的人在繼續(xù)努力。
標簽
本文網(wǎng)址:http://pengjiangfan.cn/index-newsshow-1-39-474-1.html